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古史研究與古代史學上
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(1) 
開課學期
103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杜正勝 
課號
Hist5083 
課程識別碼
123 U9011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3 
備註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26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的時間斷限以20世紀為主要範圍,唯因古代中國研究素有悠久的歷史,非對傳統時期有了解,近現代的發展不容易有頭緒,故概略講述之。
  本課程涵蓋研究史和史學史,尤其側重二者的交集與介面,故又與時空大環境的變化和史家個人的際遇密切相關。我們認為「古史研究與古代史學」最具開創性、最有鮮明個性、並且多元多樣性者則集中在政治控制相對鬆軟的時期,約從19世紀最後十年至20世紀上半葉。這五、六十年將是本課程討論的重心。
  20世紀下半葉研究史空前興盛,但史學思想卻相當貧乏,雖然本課程對眾多研究成果也將有所評述。
  上學期規劃的課程,下面的「單元主題」有比較詳細的羅列,下學期除繼續上學期兩組雙重奏未講完的羅振玉、王國維一組之外,將以史語所為重心,兼及於唯物史觀的古史研究,當然台灣、歐美和日本的研究成果以及史學思想也不會遺漏。
 

課程目標
1. 讓將來不是以歷史為專業的學生深入領會「歷史」是怎樣被製作出來的。
2. 讓將來想當歷史家的學生建立史家無法擺脫「我」的事實,知所警惕,不會自信實證研究方法之客觀而流於武斷。
3. 提供學者一個重新理解中國古代研究的角度和架構。
4. 訓練學生研讀原著。
 
課程要求
讀書是自己的事,既然決定選此課程,便要給自己訂定自己努力的項目和標準,不待授課老師提出要求。我在此課程只要求完成規定的作業,並且會有課堂口頭報告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1. 顧炎武,《日知錄》(原抄本)卷一∼卷八。
2. 康有為,《新學偽經考》、《孔子改制考》。
3. 章太炎,《訄書》初刻本、重訂本
4. 章太炎,《春秋左傳讀敘錄》。
5. 章太炎,《太炎文錄》初編、補編。
6. 劉師培,《攘書》。
7. 劉師培,《古政原論》。
8. 劉師培,《中國民約精義》。
9. 劉師培,《左盦外集》。
 
參考書目
1. 顧炎武,《日知錄》(原抄本)卷一∼卷八。
2. 康有為,《新學偽經考》、《孔子改制考》。
3. 章太炎,《訄書》初刻本、重訂本
4. 章太炎,《春秋左傳讀敘錄》。
5. 章太炎,《太炎文錄》初編、補編。
6. 劉師培,《攘書》。
7. 劉師培,《古政原論》。
8. 劉師培,《中國民約精義》。
9. 劉師培,《左盦外集》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隨堂報告討論 
50% 
 
2. 
期末完整報告 
5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6  歷史與「歷史」──說「歷史」的表層和內裏
本講廣泛討論史家即使努力追求歷史的真實,但他們�她們所呈現的「歷史」(即歷史論著)仍然難免受到時空環境與條件的限制而有所偏倚,尤其自身期望的客觀中立,可能多帶有潛藏於史家本身的偏見。我將以台灣古代史「流求」的問題作例證來說明。
 
第2週
9/23  作業簡報(一)
同學就自己所專的領域選定專書或論文,檢查「歷史」之表與裏。
每篇作業以2-3千字為原則,並作口頭簡報。
 
第3週
9/30  「三代」在傳統中國歷史中的形象與意義
從現代的觀點看,過去漫長的中國歷史,可以大段落地劃分成原始中國(新石器時代)、古典中國(青銅時代,或五帝三代)和傳統中國(秦漢以下)三階段,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中國,傳統時期只存在於神話和傳統,但五帝和三代的古典中國,秦漢以降兩千年的中國卻賦予極其神聖理想的意義。本講將概論傳統時期的中國人怎樣看待「三代」,也就是說,他們怎樣建構中國歷史原始的面貌。
 
第4週
10/07  西方研究方法的參照──以Civilizations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Vol. I, part I, “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Western Thought” 為例
西方古代在文藝復興以後,也多作為歐洲思想的重要泉源,本講特選《古代近東文明》來分析,期望對中國古史研究有所助益。
 
第5週
10/14  作業簡報(二)
據指定研讀資料撰寫述評,並共同討論。
 
第6週
10/21  經學與史學的交集和糾葛──從世變和際遇的觀察
中國傳統學術與相關圖書資料分作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類,戰國以下大抵涇渭分明,經是經、史是史,但戰國以前的古典時代,傳統所知最主要的歷史圖書資料秦漢以降都被當作「經」,不是「史」,於是形成兩千年的主流學術──經學。所以今日概念的中國古代史(或稱上古史、先秦史)才會有經學與史學糾葛的問題,而研判傳統的古代史學亦非掌握二者的交集不可。即使宋、清金石學之興起,仍不足以取代先秦典籍作為古史研究的主要憑藉。
 
第7週
10/28  成為古代史學現代化前奏的清季今古文之爭
作為中國古史研究主要資料的經書,清儒發展出相當「科學的」方法,以期認識古代的本義,換言之,他們認為可以重建古代的歷史。此即清代的「漢學」,也是中央集權、社會穩定繁榮、思想控制達到極致時期的產物。但在所謂「盛世」之後,百病叢生,內外夾擊,與現實完全脫節的漢學不能滿足需求,於是重新回到漢朝今古文之爭的意義問題,要從先秦的經書尋找當前改革的資源。古史研究是只追求「事實」,還是要關注「意義」的輕重,一直縈繞著現代的古代史學,雖然它們會以不同的面目出現。
 
第8週
11/04  作業簡報(三)
研讀顧炎武《日知錄》經學部分、乾嘉漢學代表性作品以及清季孫詒讓、俞樾與廖平、康有為這兩派的代表作。
 
第9週
11/11  20世紀的世變與「古代中國」研究
古典中國在傳統中國兩千年中被當作政治運作與社會關係的典範,以「經」的形式在不同時期不斷被賦予不同的意義,遂變成教條。此一趨勢歷來雖然出現不同程度的挑戰,但「古典」的破滅則要等到20世紀才發生根本性的爆炸,統稱作古史研究現代化。本講是以下各講(含下學期)的提綱,(1)從史學的本質討論古史研究的現代化,(2)現代化古史研究的分期,(3)時代社會巨變帶來的影響,(4)知識領域與研究社群之開拓,(5)史家際遇和古代「歷史」的製作。
 
第10週
11/18  古史研究現代化的兩組雙重奏:從古學復興到古史新研
古史研究現代化第一期選擇章太炎、劉師培和羅振玉、王國維四家作代表,分作前後兩組,具有人生際遇的緣分,也有學術路數的因素。本講比較四家出身與成學背景,會集於上海以前的知識根底和國家社會關懷,指出他們學術具備趨時和復古的雙重性。
 
第11週
11/25  作業簡報(四)
研討現代對此四家的評述。
 
第12週
12/02  詁經精舍期的章太炎
本講討論章太炎肄業於詁經精舍時代的著作,除分析他之批判康有為外,還要指出他緣經以論史的努力及限度。
 
第13週
12/09  近代的上海與古史研究新風氣
上海這個國際都會,近代中國舉凡新的事物多透過這裡進入,連古史研究也不例外。章劉與羅王這兩組雙重奏會聚於上海,雖然他們的取徑不同,但就思潮與學術而言,其為各自領域之「新」則是一致的。本講先以《國粹學報》為中心,論述章太炎與劉師培的「古學救國」;再講羅振玉和王國維的《教育世界雜誌》。
 
第14週
12/16  政論的古史
分析章太炎《訄書》初刻本與重訂本和《檢論》,以及劉師培的《攘書》,揭發他們的民族史觀的本質,而歸結於種族革命,以此比較他們與維新派康有為的不同立場所產生的不同論述;同時觀察他們之引入西方學說,檢討其得失。
 
第15週
12/23  作業簡報(五)
選讀討論章、劉二家相關著作。
 
第16週
12/30  出經入史
本講分析劉師培的《周末學術史序》、《古政原始論》、《古政原論》以及《左盦集》和《左盦外集》有關古史的重要篇章,以重新認識信古派的新面貌。
 
第17週
1/06  古文派兩大健將古史研究之異同
比較章太炎與劉師培的古史研究,尤其側重他們的方法。
 
第18週
1/13  作業簡報(六)
繼續討論章、劉二家相關古史著作。